雅昌艺术网 |艺术家网首页 | 论坛 | 博客 | 艺搜
 
 李元奇
 http://liyuanqi.artron.net/
 
  搜索:
 
再论李元奇
 
作者:巩志明  发布时间: 2014-10-14 16:44:48
 
 

  12年前,我写《中国当代摄影家点评系列-论李元奇》时,还不认识李元奇,只是解读他的影像,而且很痴迷他影像的特有的艺术气质,说真的,那时候我对那批摄影家作品的认识是“拍得很实诚,但是普遍不太讲究”。但李元奇当时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恰恰相反,是“不一定实诚 ,但是讲究”。


  12年后,那批被我品评的摄影家几乎都成了朋友,除了仙逝的侯登科兄因为“远行”不能再接受小巩的请益而被划入了“恩师”的行列。当然,朋友也有远近之分,我和李元奇是属于走得比较近的朋友。在交往中,我把他当成老大哥。


  我理解李元奇的摄影是“两点一面”,“两点”是他生活的城市大连和梦牵魂绕的精神故乡沂蒙山,这是他拍摄的重点,“一面”是四面八方的游走。他把这个两点一面整地很清楚,面上的游走属于行万里路式的开眼界,拍大连是属于谋生讨生活,只有拍摄沂蒙山是他心甘情愿的苦恋。


  二十年来,李元奇一直把沂蒙山区当作他的精神故土。作为闯关东的后代,他怀着对沂蒙山人的热爱和悲悯,象麦田的守望者一样,每年都要花很长的时间逗留在这片山区,年复一年,来来往往,一次次地寻觅,一回回地坚持。他坚持把自己融入那块土地,长期深入到沂蒙百姓中间,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的,见证他们的岁月流转。。。。。。


  从这批影像来看,李元奇的记录,还是延续着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纪实摄影的风格和印记,与专题报道类的记录稍远,与乡土采风类的记录稍近,有艺术创作的基因,少“有闻必录”的习惯。从结构上看,大批照片都处于一个视觉关照维度,之间结构、递进、相互独立的单元较少。基本处于一个观看的层面。从作品内容上看,生活劳作休闲外在常态的多,私密安静内心关照状态的少,从拍摄场景看,户外的多,公共场景的多,户内的,私人家居的少。


  一般人在谈论这类定点记录类摄影时,喜欢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拍摄的曲折,还喜欢讲累计去了多少次,住了多少天,拍摄了多少个村庄的多少户人家,用了多少个胶卷,做了多少万字的笔记,或者多少盘带子的录音。这些是很重要,可是这些是苦劳不是功劳!功劳是什么?就是要对拍摄的对象越来越熟悉,控制和把握影像记录的能力越来越强,照片的记录性越来越自在、自觉和松弛,作者对题材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和深刻。一句话,就是要循序渐进,与时俱进,不断递进!


  对于一部以地区为主题的记录类摄影而言,不仅需要面上的记录,而且需要点上的记录。面上需要丰厚,点上需要深刻,点面结构需要穿插,有机,缜密,这样的作品构成才能有力量,才能传播地更远更久更入眼入心。


  从这些方面来看,李元奇的《沂蒙父老》已经完成了许多,但是还有路要走,还有工作要做!我很欣赏他对这块精神家园的坚守,更看好这种与生存地有巨大差异的视觉记录。因为生存物质与精神渴求之间的差异也是艺术的源泉之一,这样的长期的实践和坚持很有意义。中国当下许多记录类摄影的境界不高,主要是时间上不具备长期性,往往是三年五载就急于出活儿,还有就是太过强烈的功利心导致,一出手就已经注定了格调高不到哪去!


  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对李元奇这批上世纪80年代涉足纪实的摄影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他们或许在方法和思维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在见地上,绝对有我们这些晚辈学习的一流境界!


  祝愿元奇兄将《沂蒙父老》更沉稳地拍下去,期待《沂蒙父老》成为小巩无可挑剔的视觉经典!


  



  



  



  


 
(新闻来源:中国摄影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