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艺术网 |艺术家网首页 | 论坛 | 博客 | 艺搜
 
 李元奇
 http://liyuanqi.artron.net/
 
  搜索:
 
大连摄影家李元奇:镜头里27年的沂蒙纪事
 
作者:宋京  发布时间: 2014-10-14 16:00:42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作品集《安身立命的乡村——沂蒙纪事》,里面收录了摄影家李元奇的2000多幅沂蒙山区的乡村图片,时间跨度为27年。


  这部作品集很厚,很沉。翻开它,一幅幅图景,一个个人物,那土得掉渣的乡土气息,那真实得让人屏息的乡村人脸,让人有种落泪的冲动。


  这部厚重的“大书”已经超出了摄影的范畴,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的资料,它无疑成为国内摄影界为之惊叹的作品。


  李元奇是谁?


  大连摄影界都知道,他是大连最早在全国享有盛誉的著名摄影师。在首届中国摄影艺术节金像奖评比中,李元奇就捧得这一摄影界最高奖项,这是东北地区唯一获得如此殊荣的摄影师。


  本周,记者走近李元奇,听这个一辈子端着相机的摄影家的那些故事。


  我是干出来的


  有些人就天生为摄影而生的,李元奇就是。


  李元奇什么时候在全国摄影界成为著名摄影家,如果一定要给一个时间的节点,说那应该是在1986年。那一年,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摄影界举办了首届艺术节,艺术节上评选出10位金像奖得主,李元奇以10幅作品、积分70多分入选。在东北地区,李元奇是唯一的金像奖得主。


  当年的评选和苛刻,对于非专门从事摄影工作并没有出版过作品集的参赛者来说,需要有各种得奖的积分,入选条件是积分达到20分,全国一共有84位摄影师达到了参赛条件,最终评选出10位金像奖。


  李元奇的父亲就是搞艺术的,书法、绘画都很精通。在李元奇小的时候,家里有个照相机,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件绝对的稀罕物。1974年,正在读初中的李元奇开始拿起相机学习摄影。“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学生半工半读,就是半天学习,半天上工厂。我的班主任老师知道我在工人文化宫学习摄影,也很支持我。这样,我用别人去工厂的时间去文化宫学习摄影。”李元奇所说的学习摄影大多是在暗房里干活。


  1976年,曾在6年前随父母走五七道路下过乡的李元奇再次随着下乡的大军来到农村。会照相的李元奇在农村也是受人欢迎的摄影师。“在农村给别人照照证明像。”尽管当时身在农村,但是李元奇经常跑回大连来,到文化宫去干活。


  如今五六十岁的人最能理解的道理是:所谓学习,就要多干活。“不干活是学不到东西的。”后来赶上了改革开放,李元奇回了城,依然没有离开相机和干活。改革开放初期的大连经常接待外宾来访,师父赵大鹏经常被请去给客人拍照,白天拍完的照片,第二天就要给客人带走。当时的摄影制作条件可想而知。李元奇只能整个晚上在暗房里工作,显影、冲扩、定影、晒图、剪切……第二天早晨当客人拿到照片时,李元奇才能下班。干这些活是没有报酬的,甚至也没有人管饭,李元奇却乐此不疲。“我有兴趣。”


  正是有了这些历练,李元奇当年在摄影界里的后期制作技术堪称全国一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连摄影界里很多人拿去参加全国摄影展的作品大多是李元奇给冲扩的。在摄影界,后期制作有时被认为是比前期摄影更重要的再创作。在李元奇获得首届全国金像奖后,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全国艺术展的照片也找李元奇进行后期制作。那时,大连摄影家李元奇在全国的影响可见一斑。


  从风光片转入人物摄影


  大概任何一个摄影师对摄影最初的冲动都是拍风光。从大连黑石礁到棒棰岛的海岸线,李元奇熟悉每一处礁石的形状,熟悉每一个日出时的海面。


  他至今珍藏着1981年到1982年间拍摄的三幅风光片:《晚风》、《海峡》和《洗礼》,那是他的代表作。记者在李元奇的家里看到了这三幅30年前的大连风光图,美得令人心动。那流动的云朵,那跳跃的水花,在作品中活灵活现。


  那些年里,他卖掉了唯一值钱的物件——海鸥牌手表,去全国的名山大川捕捉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拍了几年后,他遇到了困惑。“那些诗情画意的风光虽然很能陶冶人,但是难以拍出深邃的思想。”1984年底,他转入了人物摄影,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他开始走出大连,为全国摄影界所知晓。


  他在全国采风,西北人粗犷、江南人的婉约、西南人的古朴都进入了他的镜头。跋山涉水,哪里有风景,哪里就有李元奇的镜头。他用镜头感受高原的苍凉,捕捉中国大地上粗犷的乡村血色。他去的都是穷乡僻壤,他捕捉的都是原生态的东西。他镜头下的一幅幅图景也不断被全国知名的杂志所采用,他的作品不断获得各种各样的奖项。


  《中国摄影》杂志是中国摄影界的权威,1986年,该杂志新开辟的栏目《我的艺术追求》就刊登了李元奇的作品,该栏目以发现国内新锐摄影家为己任,只有已经形成自我的风格的摄影家才能入其法眼。1989年,该杂志《摄影家研究》栏目里又做了李元奇的专题。他是在国内被研究得比较早的摄影家。


  沂蒙山情节


  曾经在全国风光无限的李元奇做了多年大连摄影家协会主席。后来,他沉寂了,除了道中人,没有人知道他在做什么。最近,他拿出了这部《沂蒙纪事》,让人看到这位摄影家新的里程。


  记者是靠文字记录社会和历史的,在看了李元奇的《沂蒙纪事》后,我感觉到,有些社会的纹理是文字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而摄影就能。


  在沂蒙纪事中,一幅幅图片有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无法用语言描绘的。


  这部作品与其说是摄影作品,倒不如说其实一步社会学着作。


  这部作品中收录了李元奇从1986年到2012年27年间对沂蒙山区乡村方方面面的捕捉与记录。全书共有2000多幅图片和作家王兆军撰写的文字。


  至于李元奇如何到了沂蒙山,如何对沂蒙山独生情愫,记者不想累述。沂蒙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兴趣的地方。27年里,李元奇先后到过沂蒙山39次,其中有10个春节,他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沂蒙山的落后、原始,沂蒙人的质朴、善良都深深吸引了李元奇。“我不想放过沂蒙山每一个细微的动人之处。沂蒙山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饿起居生活,他们的点点滴滴,都收录进我的镜头。27年来,我们国家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沂蒙山也如此。古老的故事正在消逝,崭新的气象像风一样吹拂着沂蒙。”李元奇在《沂蒙纪事》中深情地写道。27年中,他背着沉重的相机,翻山越岭,用双脚丈量了沂蒙的土地,他到过10多个县区、100多个乡镇,行程达数万公里,用掉了1200多个胶卷,拍摄了50000多幅图片。从青春时代拍到年近花甲。这部作品成了成了沂蒙山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成了他人生岁月沧桑的见证。


  为了检验沂蒙专题,这些年中,李元奇也多次参加影展,每一次都让人震撼。大连籍著名作家邓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从对他的作品做如此评价:“比彩色还彩色的黑白,从单调中看出斑斓,从单纯中看出丰富,从单薄中看出厚度。镜头似乎穿透了画面中的人物表象,切进灵魂里。”著名书法家沈鹏对其评价说:“他成功地运用自己的语言,从生活的万象中感光,将瞬间定为永恒。”


  这部反映了沂蒙山27年间的传承与变革、地域风光、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婚丧嫁娶、田间劳作、社会往来、民主进程等主题的《沂蒙纪事》也将成为永恒。

 
(新闻来源:新浪博客)